“中国稀土战略,比表面看上去更具韧性。”《印度时报》5月26日发表了这样一篇报道,驳斥了有关中国管制稀土出口“自毁主导地位”的论断。
文章指出,中国主导全球稀土及关键矿产领域并非出于偶然,而是数十年来通过深度投资、供应链整合及战略收购等系统性布局的成果。尽管他国试图实现供应链多元化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,但中国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,印度等国需要采取务实、长期的策略方能应对这一挑战。
《印度时报》今年4月末曾发表过一篇文章,认为中国收紧稀土出口并非妙招,还将无意中削弱自身在全球稀土竞争中的主导地位。
但本文作者认为,这种观点低估了中国过去三十年为控制关键矿产所展现的战略深度、投入规模及系统性布局。凭借数十年来的投资、技术优势、专业人才培养、供应链整合及战略收购,中国建立了在稀土领域难以撼动的主导地位。
中国约占全球关键矿产产量的60%,拥有全球85%以上的精炼产能。中国生产全球40%的精炼铜、70%的精炼钴、60%以上的锂,以及99%的电池级石墨。此外,中国还控制着全球87%的永磁体市场,而稀土是永磁体的核心元素。
美国地质调查局(USGS)列出了包括稀土在内的50种关键矿产,美国对其中12种关键矿产完全依赖进口,对29种矿产的进口依赖度超过50%。根据USGS在2024年发表的一份报告,中国是美国关键矿产的主要供应方,占其年需求量的72%,其次是马来西亚(11%)和日本(6%)。
文章称,借助战略性产业政策,中国设立并资助了多个国家级稀土实验室,数十所高校开设了关键矿产和稀土领域的专门课程,中国矿业大学更在采矿技术领域登顶全球排名。数据显示,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采矿技术专利。
印媒还注意到,2010年中日东海撞船事件后,中国对日本实施了为期七周的稀土出口禁令,导致相关关键矿产价格飙升超5倍,彰显了中国对供应链的强大影响。尽管后疫情时代多国启动了供应链“去风险”计划,但中国凭借规模经济和全球资源布局,令他国的替代方案难以为继。
印度并非没有动作。印度正通过“国家关键矿产使命”(NCMM)计划,推动私营部门参与关键矿产的勘探和开采,试图降低自身供应链的脆弱性。印度还希望借助“四方安全对话”(Quad)等平台,参与构建有韧性和可信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。
“然而,任何多元化策略都必须建立在耐心、持续的技术进步和地缘政治务实主义的基础上。”
文章写道,完全脱离中国既不现实,也非一朝一夕可实现。建立替代产能和减少依赖需要多年持续努力,需要协调一致的国家愿景和国际合作。
新冠疫情后,印度曾试图减少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,但进展缓慢。根据印度药品出口促进委员会数据,2024-2025财年前两个月,印度原料药进口反而同比增长13.06%,表明印度对中国的依赖仍在持续,甚至增强了。
“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并不脆弱,也绝非偶然所得,而是深思熟虑、长期战略的产物。”文章总结道,凭借强大的政府支持、领先的加工技术、世界一流的教育机构,中国已建立起一个强大生态系统。任何试图挑战这种主导地位的努力,都必须正视其所面临挑战的艰巨性。
至于所谓中国稀土管制“自毁主导地位”的说法,恰恰忽视了中国关键矿产战略背后的韧性和适应能力——这正是他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原因。
不久前,香港英文媒体《南华早报》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,中国在稀土等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,美国尤其在重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落后中国20年。尽管美国试图通过“矿产外交”等方式摆脱对华依赖,但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地位。
“如果美国希望通过矿产外交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,并建立伙伴关系来取代从中国采购,它必须提供一定程度的财政或外交支持,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侯蕾说,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不可替代性在短期内仍将存在。”
不过也有业内分析人士提醒,中国需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居安思危,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以防范长期风险。
“当然,我们的地位短期内不太容易动摇,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说,“但我们的稀土行业也必须居安思危。”